春秋時,晉獻公的兒子重耳被迫流亡在外,他先到了衛、齊、曹、宋、鄭等國,不被收留。后來,重耳到了楚國,楚王收留了他,并問他:“你將來如能再回晉國,怎么報答我?”重耳說:“我若能回晉國當上國君,假若晉楚兩國發生戰爭,我將退避三舍,以作報答。”
重耳在外流亡了十九年,由秦國送回晉國即了位,就是晉文公。公元前633年,晉楚兩國發生了戰爭。起初,晉文公為了實現他流亡楚國時說的話,果然退軍九十里。楚將子玉依仗大國強兵,堅決要和晉決戰。要不要迎戰?晉文公仍有些猶豫。這時,晉軍中對此事議論紛紛,有的說:“一國之君要避讓一國之臣(指子玉),太丟人了。”二些知道晉文公和楚國前情的人則說:“晉君現在像原田之草,美麗茂盛,可以舍舊謀新了,不應陷在和楚國的舊日情懷中。”晉文公聽到這些話,終于下了迎戰的決心。城濮一戰,晉文公大敗楚軍。從此,成了一位霸主。
后人用“舍舊謀新”這個典故比喻拋棄從前的舊東西,重新規定和建立新的西。